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振兴东北,还有另外一个提法,即振兴老工业基地。一提起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国企、政府投资……几乎就定格为标配式话语。不同时期,这些语汇的意蕴是不同的。
       在1978年以前,这些语汇不乏自豪的意味。它表明的是东北对与这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各种福利和待遇。1978年之后,从沿海地区开始改革开放,市场化兴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经济一路攻城拔寨,市场化越早、程度越深,经济就越发达。相反,计划经济越是强大,越是国企众多的地区,一个一个地都成了困难户。
       也有反复的情况。2008年席卷世界的性经济危机爆发,为了避免危机蔓延至国内,各级政府投入了数万亿资金,以基础项目投资的名义,绝大部分给了国企。这一年,东北振兴“十年”已进入下半场。巨量的资金,各种扶持政策,让振兴的前景一片光明。但救市也产生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一是在这剂强心针下,掩盖并延缓了一些国企的市场化危机,强有力的扶持和资金投入也令一些人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对已成为烂摊子的国企不能不管;二是一些国企在强力支持下,占据了一些优势行业,迅速做大,引发了国内是否存在“国进民退”和与民争利的讨论。在东北,这引发了本已经在之前的国企改革中,比重下降的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比重迅速反弹,占据并吸纳了几乎所有的重要资源。使得很多东北人在有能力选择去向的情况下,都倾向于进入国企和国字头单位,人们对工作在私企私营单位和国企、国字头单位的人,态度也有很大差异。
       国有经济比重严重失衡的情况,使得国有经济一旦出了问题,便失去了回旋的余地。期间,东北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大量扶持民企和民营经济的政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很多政策原则性强,纠缠于边角余料和细枝末节,有些东西常常是口惠而实不至。除了少数企业能够突破重重障碍,杀出一条血路,更多的私营及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处境上并没有更好的改观,人们投身市场,自主创业,做大做强的热情并不高。
       在同一时期的发达地区,尤其是江浙,中小企业遍地开花,在发生困难的情况下,或是抱团取暖,或是将政策发挥到极致,甚至突破政策限制打擦边球,利用船小好调头,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和在夹缝中生存的本事,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爆发性的力量。当地政府也极为重视民间、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各种政策来扶持,促进民营企业的壮大。实现了在全球市场萧条的情况下逆势增长的局面。
       民间、民营经济为什么重要。这已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人们常用大河、小河的关系来比拟期间的关系,争论是大河有水小河满,还是小河无水大河干。实际上,任何一条大河在发源阶段都是一条条小溪汇成的,而河流壮大后,强大的水势让一些小河也得利。二者本来就不该是有谁没谁、谁好谁不好的问题,而是互补和共存共荣的关系。历史实践也表明,二者之间的比重失调到无法建立任何平衡的时候,肯定会出现一个极坏的结果。
       东北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比重严重失调,一些经营不善的国企状况是死不起也活不起。出于种种考量,各级政府对这样的企业,管不起还必须得管,扶不起也必须得扶,结果怎么做都不对,一方面是有限的资源被无效消耗,一方面是本该最有活力、最具市场潜力的民营经济一直处于饥渴和处处受制状态。情势积累之下,想不付出一定代价来顺利实现东北振兴,可能性不大;没有积极、果断的态度,甚至壮士断腕的决心深化国企改革、推动民间、民营经济的发展,振兴也不可能。

话题:



0

推荐

柳五

柳五

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非著名媒体人,现居长春,供职于吉林日报。以新闻、评论为主业,教书、阅读为副业。倾心于热点问题的社会学理解和评析,希望与这个世界温和的对话,不偏激,不盲从。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