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5年1月27日,北京,柴静进行公开演讲,推出她自费百万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不到24小时,这部纪录片的网络总点击量就已过亿,在各大平台引发热议。微信朋友圈的刷屏约从2月28日上午开始,至今仍在延续。
       在103分钟的纪录片,柴静将雾霾归结为能源问题。而旧有的能源体制的不合理所导致的各方面利益盘根错节,作用并表现于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很多人都有切肤之感,所以才会产生如此之大的社会共鸣。加上时值马上就要召开的全国两会,想不形成舆论热点都不可能。
       实际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近年来一直就是社会热点。而环境问题又不仅仅包括能源的使用及雾霾问题,还有矿产开发,产业政策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南方很多地方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河流,比较任性的汽车产业政策导致汽车数量的非理性膨胀,这些都是导致中国环境恶化一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没有一个是孤立的问题,而是相互叠加,以物理作用加化学作用的方式,将中国的环境搞搞成了今天的模样。如果说我们今天的繁荣是用近百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积累,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山情水秀、处处田园风光的锦绣山河变成了一个污染严重,被雾霾笼罩的世界。
       网友们对《穹顶之下》的溢美之词占了绝大多数,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柴静的努力的确令人敬佩,她用女性的细腻和温情使得她《穹顶之下》很有感染力,她也很聪明而且勇敢,用详细的调查和数据将中国环境报道的尺度更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就影响力来说,这篇报道对中国环保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抵得上环保部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努力。
       但是从专题片内容本身,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柴静在一些问题上是相当谨慎的,比如她只就能源问题而讲雾霾,报道的范围仅限于具体的领域内,这样的好处是使得专题片的内容更为集中,但是因为没有更大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和遮蔽了其他重要因素对雾霾的影响。比如多年来我们基于经济效益投市场所好,一直鼓励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任何产业的壮大都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考虑庞大的家庭基数、环境、能源以及交通压力,没有节制的生产汽车进而鼓励汽车消费,这样的产业政策无疑对于雾霾问题也是要承担的责任的,是需要反思的。
       对于环境,我们的困境在于,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欲望合理化,并在比较中,为自己找到合理化的支持。比如很多人认为欧美的汽车社会非常美好,我们也同样有权利追求。这或许不错。但是要知道,欧美的汽车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管理及严格的技术主义基础之上的。在我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只会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造成或者引发另一个更大的得不偿失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需要在经济及社会发展与环保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方向,则是尽最大的努力推动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降低或者说合理化单位个体的资源性消耗。如根据北欧的经验,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会减少居民自己开车出行的意愿,当然也就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精准化管理,让各种规矩管用,什么事都有人负责,没有人去扯皮,个体角色与群体角色能够合乎逻辑的顺利转换……而归根结底,这个社会变成为什么样,环境会如何,都取决于每个人的自我选择,以及自我的选择无论于人于己,都变得有意义起来。不如此,我们就无法打破环境恶化的困境,从雾霾的泥淖解脱出来。        ( 王春霞  柳五)
 

话题:



0

推荐

柳五

柳五

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非著名媒体人,现居长春,供职于吉林日报。以新闻、评论为主业,教书、阅读为副业。倾心于热点问题的社会学理解和评析,希望与这个世界温和的对话,不偏激,不盲从。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