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6月中旬发布的工业生产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东部地区同比增长6.7%,中部地区增长6.5%,西部地区增长7.8%,东北地区下降4.6%,明显脱了后腿,而实际上,这已经是东北地区工业增速连续五月下降。
        尽管另据媒体报道,在谈到经济数据下滑时,黑龙江部分地市干部称,过去为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各地相关指标数字中,或多或少都有水分存在。但即便如此,与其他地区的增长势头相比,东北的持续降速及由此产生的巨大落差,恐怕都难以令人对东北在短期内的表现做出乐观的评估。
        对于此轮东北经济增长的承压下行,经过反复讨论,基本上已有共识: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改革滞后导致国企迟迟无法走出低效的困境、包括相对落后的商业环境,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实际上,如果我们将上述情况与第一轮东北振兴之前的情形作比较,情况是基本相似的。而经过第一轮以振兴为目标的改革,前述问题的严重程度有所缓解。不管是主动适应变化,还是被迫进入,东北都不得不开始市场化的进程。
        但是这条路不好走,因为无论是思维惯性的改变,还是国企完成市场化蜕变、包括商业环境的法制化和现代化……都非短期内一蹴而就的事,而且各种利益纠结其中,又有新情况加入,极为复杂,要想梳理出清晰明确的脉络,将各种问题,难度之大,是想而知。
        在之前的评论中,笔者提到,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两手抓的方式来破局,实际上各级政府也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要知道,东北的各级政府也面临着由计划式的社会管制思维向重新界定自我角色、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社会治理思维转变,所有的关系都处于重塑的过程之中,由于这种变革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尽量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从而减轻变革带来的冲击和压力,这本来是一种极为稳妥的办法。但是这种稳妥也极容易因为产生两头不讨好的果而出现懒政心态,表现是进取性不强,出现观望心态重,做事的意愿性不强,动力不足。这也是为什么东北的国企改革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在不得不迁就一些无法走出困境、只能等靠要、甚至是破罐子破摔的国企现实的情况下,市场化取向一直显得三心二意,因为始终有所保留,所以态度游移,不够坚定,在遇到问题的情况时,国企与民营和私企始终待遇不同。所以民企和私营迟迟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进而成为分担国企改革压力的积极有效地渠道。
        在企业之间如此,在个体身份的差异上也体现出这一问题,体制内和体制外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某种待遇上的落差,这种情况是个全国性的问题,不为东北独有,但东北的情况更为严重,这导致一些人很容易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去那些被认为更公平、更能够发挥自己才智的地方去,这就是为什么东北每年人口流出达200万之多,成为国内最大的人口输出区域,相当于每年迁走一个优质的大城市。
        如果再考虑到东北人口出生率全国最低的现实,以及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问题可能会变得更为严峻,正如有专家发出的质问:建设那么多的道路、桥梁、住宅和写字楼,没有人用还有什么意义?大量住宅无人居住,商业综合体空空荡荡,高速公路上三五辆车跑一跑,这是巨大的投资浪费,也增加了政府的财务负担。
        怎么办?如果长痛短痛总不免一痛,那么就需要化长痛为短痛,以持续的压力来推动东北经济发展走出计划思维的桎梏,面向市场加快并强化自我变革,无论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东北人,还是各级政府,依照以往的积习过日子,肯定是没有前途的,东北的振兴和美好未来,需要以持续进取的姿态,不断地兴利除弊,大刀阔斧地干出来的。

原文题为:“振兴东北”系列观察之五:要自我革命  才有东北的振兴

话题:



0

推荐

柳五

柳五

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非著名媒体人,现居长春,供职于吉林日报。以新闻、评论为主业,教书、阅读为副业。倾心于热点问题的社会学理解和评析,希望与这个世界温和的对话,不偏激,不盲从。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