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49日至10日,李克强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用国内媒体的说法,这是现场“督阵”东北经济。其背景,是东北振兴十年来,成绩显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去年以来经济骤然出现低迷状况,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滑出经济合理区间。

    东北号称共和国长子,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雄厚,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共和国的第一炉钢水、第一部汽车、第一架飞机……占全国2/5的原油产量、1/2木材提供量、1/3的商品粮……都出在这里,即便是在今天,东北的工业装备制造以及商品粮生产,在国内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地位……所以,东北经济的发展,对于稳定并推动全国其他经济版块的发展,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李克强总理把两会之后的首次出行,放在了东北。按照总理的说法,东北是“我们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和潜力之一”。因为东北技术工人的人均比例位居全国第一,装备制造行业在全世界也是有竞争力的,而且东北人有闯劲、有韧性。在另一个层面上:百姓就业的保障、民众收入的提高,绝不是来自“空中楼阁”,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支撑。如果各项经济指标继续走低,民生改善、就业保障、收入增长都将无从谈起。

    可见,在总理的眼中,东北理应发展得非常好,但表现却出人意料。所以总理在讲话中,用了“骤然”一词。新华社对此“新东北现象”解释为:表面上看,是外需不足、投资拉动减弱造成的“减速”,实质上是没有解决好的传统产业发展困境和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计划经济沉疴造成的体制机制制约没有根除,“硬发展”又造成了矛盾叠加。所以当外部一刺激,马上牵动内部隐疾,本就单薄的身子骨立刻承受不住,于是 “骤然”低迷。

也就是说,病来得突然,但酝酿的过程,却非止一日: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作为输出资源、技术、装备的老大哥,优越感和自豪感满满。这导致在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人走不出过去的辉煌,本能的抗拒变化、难以适应市场化大潮,余绪至今,成为发展的障碍。加之在整体格局上,东北板块一直起到稳定和平衡东西部发展的定海神针作用,既享受不到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先导性政策优惠,也享受不到西部地区各种资源性补助,夹在二者之间不好也不坏,自我改变的意愿和动力虽有,但不强。习惯于瞻前顾后,进一步退半步,什么事都慢半拍,缺乏一往无前的魄力。

    当然,转机也是有的,从2003年到2012年,开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之后,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达12.7%,高出全国平均增速两个百分点。三省GDP都跨过万亿元门槛,辽宁更直逼3万亿元大关……现在回过头来,之所以有这种转机,是因为在资源枯竭、做吃山空之后,开始穷则思变,而中央也适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当政策红利耗尽,而短短几年的功夫又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相对保守的思维及行为惯性,加上发展形势的变化,东北该何去何从的老问题,又以新面目出现。

在应对上,黑龙江省提出建设“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全方位开展对俄合作,引领外向型经济发展。吉林省整合长春、吉林两大老工业城市优势,建设长吉图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使其成为吉林省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平台;辽宁省则在结构调整、优化上下功夫,力争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述思路都是深思熟虑、审时度势的结果。也很好的体现了中央的整体战略部署,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将“主观”上制约东北发展的问题一一清除,而这恐怕也是最难的。

话题:



0

推荐

柳五

柳五

2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非著名媒体人,现居长春,供职于吉林日报。以新闻、评论为主业,教书、阅读为副业。倾心于热点问题的社会学理解和评析,希望与这个世界温和的对话,不偏激,不盲从。

文章